4年1.27亿美金!绿军送出顶薪,哈登创NBA纪录,快船赔了夫人又折兵

发布时间: 2024-06-25 09:52 作者: 足球大咖 文章字数:1850字 阅读时间:5分钟

摘要:4年1.27亿美金,凯尔特人送出次顶薪,塔图姆也有望签下历史最大合同,哈登创造NBA尴尬纪录,快船队赔了夫人又折兵!文|老侃侃球编辑|老侃侃球NBA2023-24赛季正式落下帷幕,凯尔特人4-1击败独...

4年1.27亿美金,凯尔特人送出次顶薪,塔图姆也有望签下历史最大合同,哈登创造NBA尴尬纪录,快船队赔了夫人又折兵!

文|老侃侃球

编辑|老侃侃球

NBA2023-24赛季正式落下帷幕,凯尔特人4-1击败独行侠,捧起了2024赛季总冠军奖杯,可以说是本赛季最大的赢家。而在拿到总冠军奖杯之后,凯尔特人管理层接着公开许诺,会尽一切努力留下本赛季的争冠阵容,力争完成卫冕大业。而距离开启NBA自由市场大门仅剩不到7天时间(北京时间7月1日早上6点正式开启),联盟各支球队已经提前开始布局潜在交易对象,比如湖人和快船都开始关注勇士保罗动向,而76人和尼克斯也有意引进快船队的乔治,不得不说,疯狂交易日真的要来了。

先从一则消息说起,据美媒CBS体育报道,NBA第二土豪线的新劳资协议正式生效,这意味着接下来的自由球员市场将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。“ 可以这么说,全联盟除了太阳队(阵容锁死且未来几年没有选秀权)之外,每一支球队都在担心甚至是恐惧第二土豪线。这种立场是有根据的,只因第二土豪线是NBA联盟发明工资帽以来,最严苛的阵容搭建规则。如果一支球队不小心触发到第二土豪线,他们面临的处罚简直是不敢想象的!”CBS体育调侃道。

展开全文

确实,NBA第二土豪线的恐怖阴影由来已久。当初2011赛季的新劳资合同,雷霆队管理层就因为恐惧第二土豪线,就因为几百万的薪资差距,眼睁睁看着哈登离开,也不敢续约。

NBA第二土豪线为何如此恐怖?能让各个球队的职业经理人闻风丧胆。可以列几个简单的处罚条款:

1.彻底失去迷你中产,只能底薪签约;

2.交易金额浮动比例从25%降至10%,交易灵活性大大降低;

3.交易中不能汇总薪水,只能一比一更换球员;

4.如果有3个赛季触发第二土豪线,首轮签自动降至末位,等于白白失去选秀签等等。

简而言之,一旦球队触发第二土豪线,基本上短时间内不太可能进行补强或者交易,相当于困死于现有阵容,确实够严厉。

尽管如此,在凯尔特人夺冠之后,球队管理层依旧给出了自己的态度。对于主动作出牺牲成全球队夺冠的塔图姆,管理层已经承诺会在可以续约的前提下,给到其5年最高3.15亿美元的超级顶薪续约合同,届时将再次打破队友杰伦-布朗5年3.04亿美金的NBA历史最大合同纪录。显然,凯尔特人这一手也是为了稳住球队老大塔图姆,憾失东决MVP以及总觉FMVP的不平衡心理。要知道,总决赛期间,塔图姆得分、助攻、篮板三项数据全队第一,却成为NBA历史首位三项数据第一却依旧无缘FMVP的球员,确实有点尴尬。

此外,据凯尔特人随队记者 Gio Rivera的最新报道,绿军除了承诺给到塔图姆顶薪合同之外,对于夺冠的另一位功臣怀特,也是毫不吝啬,同样承诺送出4年最高1.27亿美金的提前续约合同。而怀特也在冠军游行期间,公开回应表示:“ 我会一直在这里(打球)!”

确实,作为凯尔特人第18座冠军的最大功臣之一,怀特在攻防两端都拉满了,首轮G4狂轰38分勇夺赛点;东决G4致命三分横扫步行者;总决赛G2关键时刻的致胜盖帽更是让人印象深刻。数据显示,怀特季后赛出战19场比赛,场均可以砍下16.7分4.3篮板4.1助攻1.2盖帽0.9抢断,确实值得一份大合同。

不过,有人欢喜有人悲!在凯尔特人夺冠之后,霍福德成功结束了自己的‘冠军荒’(186场季后赛无冠纪录)。而快船的哈登就成为了现役打过最多季后赛(166场)却没有冠军的球员,创造尴尬纪录。有趣的是,排名第二的就是保罗的149场,而威少则以122场排名第四。

不得不说,快船真的是悲催,本赛季斥巨资引进哈登后,打造‘四巨头’豪阵,却再次折戟于首轮,倒在了季后赛的魔咒之中。值得一提的是,快船队史还没有打进过哪怕一次总决赛,也是够尴尬的。

还不止于此,在球队出局之后,除了已经提前续约的伦纳德,哈登、威少以及乔治均没有任何续约意向。尤其是乔治,最近离队流言满天飞,不单单与尼克斯和76人传出绯闻,就连勇士也想要倒插一脚,而就在今天,火箭队也被曝出想要追求乔治,据美媒 HoopsHype的最新报道:乔治大概率会在本周末前选择执行球员选项,并申请交易。

不得不说,冠军影子都没看到,球队框架也要分崩离析,快船队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!

  • 版权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jrs直播体育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
  • 本文链接:http://m.jrs365.live/news/detail/110059